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区县动态

刘艳坡: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幸福曲

发布日期:2023-08-24 08:53 来源:安徽日报 编辑:站点管理员 阅读次数: 字体:[ 大 ] [ 中 ] [ 小 ]

“这是我承包的120亩地,今年与农业科研部门签订购销合同,全部都是大豆种子田,今年雨水不错,不出意外的话,一定会有个好收成。”日前,指着满目葱茏,丰收在望的承包田,埇桥区永安镇双兴村退役军人、“兵委员”刘艳坡介绍。退役26多年来,刘艳坡在生养他的土地上,扎根乡村,用他的勤劳汗水,聪明智慧,谱写乡村振兴的幸福曲。

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丰收曲

1994年12月,刘艳坡高中毕业参军,成为驻河南某部的一名战士,他不怕苦不怕累、扎实训练,入伍第二年就入党了。

三年后,他退役了。最初他随打工潮来到广州一家公司当保安,然而繁华的城市并没有让他留恋,仅干了一年就回到家乡。不甘心土地里刨食的他,开始做小买卖,为当地一家轧花厂收购棉花,为了多赚些钱,不论寒冬酷暑,他起早贪黑,走街串巷,把每个忙碌的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。

他收购价格合理,诚实守信,远乡近邻都信任他,很多人都愿意把手里的棉花卖给他,经过几年的打拼,刘艳坡手里有了一些积蓄。


由于棉花价格走高,很多农民由“一麦一豆”改种棉花,伴随而来的是棉花加工企业的兴起。为了有更大作为,2003年,他决定开一家自己的轧花厂。刚开始,他投资建厂的想法家人并不看好,但是他敢闯敢试,还是与其他人合伙投资近百万把厂子建了起来。可是市场逐渐低迷,几年下来,轧花厂并没有赚到多少钱。

投资轧花厂的教训让刘艳坡认识到,自己的立足点还是在“土地”上。自2003年起,刘艳坡就是全村最早购买旋耕机、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农户。农机具的助力,使刘艳坡不满足在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上打转,他看到很多农户土地抛荒,或者因缺乏管理,土地的效益并没有发挥出来,很多人将土地视为“鸡肋”。于是,他产生了承包土地,走规模化生产路子的想法。2008年的秋天,他以每亩600元的价格,一次性承包本村和邻村的400亩土地,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。

多年来他采取科学种植、多种经营、套种复种等方法,加之规模化经营,机械化生产,大大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效率,承包土地给他带来了很高的效益,刘艳坡以此成为当地致富带头人。2023年6月,他荣获全区“农机手大比武”一等奖,展示了种粮大户的新风采。

乡亲们眼中的热心肠

2012年初,他牵头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,在经营好自己几百亩承包地的同时,把主要精力用在服务周边乡邻上,并将收割业务延伸到阜阳、亳州、蚌埠等地。

同时,他不忘扶贫济困,是远近闻名的“热心肠”。他每年都会为孤寡老人、没有劳力的困难户义务收割庄稼。2018年8月,刘艳坡当选为村支部委员,并在换届选举中得以连任。由普通的农民变身为“村官”后,刘艳坡担子和责任更重了,他负责民兵、退役军人、环境治理、社保等工作,工作千头万绪,但是他兢兢业业,总能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。

2021年8月12日,村里突降暴雨,村外洪沟暴涨,随时都有破堤的危险,他不顾个人安危,召集部分村民连同年近7旬的老父亲一道,冒着瓢泼大雨,及时疏通河道,开挖沥水渠,使村里的数百亩庄稼安全度汛。在服务乡邻的同时,他热心公益,奉献社会。2018年河南新乡等地发生特大洪涝灾害,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,刘艳坡得知后,他主动联系几名志愿者购买价值30000余元的面粉、食用油、方便面等,行程数百里,冒雨驰援河南,用热血、奉献和担当,谱写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人间大爱。


今年“八一”期间,他自费购买了米、面、油、奶等物品,登门慰问村里的15户孤寡老人、五保户以及高龄老人。今年93岁的孤寡老人杨岸英,提起刘艳坡对她的关心和爱护就眼含热泪,止不住地连声道谢,感激之情溢于言表。

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、退役军人,也是分管社保工作的服务员,在‘八一’这个特别的日子,为社会做点贡献,是一名退役军人对这个神圣节日最好的庆祝方式。”多年来,刘艳坡具体向村民和社会捐款多少自己也记不清了,但是他依然乐此不疲。

几年来,刘艳坡的付出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,他先后荣获“优秀民兵干部”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埇桥区最美退役军人”等殊荣。

“刘艳坡是我镇1177名退役军人中普通的一员,他用勤劳、智慧,创造了自己的幸福生活;用奉献和担当,树立了新时代退役军人的新形象,他和无数扎根乡村的退役军人、回乡青年一样,共同绘就了乡村振兴的新画卷。”永安镇副镇长张庆理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