埇桥区沈四辈:投资兴建民俗馆 只为让后人记住来时路

发布日期:2024-05-28 09:11 来源:宿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编辑:站点管理员 阅读次数:253 字体:[ 大 ] [ 中 ] [ 小 ]

一件件写满沧桑的农具,一个个镌刻时代记忆的纪念章,一张张寄予祖祖辈辈希冀的年画,让人穿越时空,重拾历史记忆。日前,笔者来到位于宿州市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的民俗馆,映入眼帘的老物件让人感觉熟悉又陌生。正值周末,民俗馆挤满了人,民俗馆馆长沈四辈既是管理员又是讲解员,忙得不可开交,脸上荡漾着快乐和兴奋。沈四辈曾经是商海中小有名气的老板,他不顾家人的反对,甚至与父母“反目”,卖掉自己的公司,返乡投资近500万元建设民俗馆,民俗馆一经问世便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,成为远近闻名的打卡地。

今年44岁的沈四辈,1997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汽车兵,在部队他刻苦钻研业务技能,虚心向战友请教学习,很快成为汽车驾驶和汽车维修等方面的技术尖子。1999年底退役后,他利用自己在部队练就的驾驶技术,到宿州市区跑出租,并开展汽车租赁业务。根据市场行情,他东拼西凑筹集十几万元,买了两辆二手车,专心做汽车租赁业务。他诚实守信,业务量越来越大,十多年的时间,他的公司从刚开始的一两辆车,发展到50多辆,是宿州市汽车租赁的“大户”,沈四辈也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。沈四辈祖祖辈辈都是“庄稼人”,他出生时,他太爷爷给他起名“四辈”,希望他在家踏踏实实做人,把沈家的香火一辈辈传下去。近年来,沈四辈所在的沈圩村依靠河滩栽种果树、发展大棚蔬菜、开发水塘、建设生态园,村子从名不经传的村庄,先后被列入宿州市埇桥区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,2017年又被评为全国文明村、全国生态文化村、省级旅游示范村。沈四辈认为,和美的乡村更应该注重乡土文化建设和文化的传承,让今天的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记住“来时路”,饮水思源,记住历史,记住乡愁。

沈四辈看着爷爷住过的老宅里,留下不少“老物件”,许多不同时代的瓶瓶罐罐记录着家庭和祖辈人的足迹和历程,他心中逐渐有了强烈的想法——建造一所民俗文化馆。对于沈四辈建民俗馆,家人一致投下“反对票”,父母亲更是好长时间都不理他。然而,在沈四辈的坚持下,民俗馆的计划一步步推进。除了自己家的老宅,他又将邻居几处宅基租下,使民俗馆集中连片,面积达1000多平米。为了让民俗馆藏品更丰富,收集到具有皖北农村乡土味“老物件”,他跑遍了周边的十里八乡。“有时候在不起眼的村庄,能淘到意想不到的祖辈留下的物件,虽然是普通的一件生活用品和农具,却是历史最好的见证。”沈四辈说。有一次他在顺河乡发现一个造型独特的石磨,是村集体吃食堂时留下的,他花高价买下这个在村民眼中的“废物”,有人笑他傻,但是沈四辈却视为难得的宝贝。2021年的一天,听说十多公里外的梅庵村部分农户将拆迁,他大早上就跑到梅庵,将村民扔掉的马灯,木轮推车等收了满满一卡车。对一些代表时代记忆的大型农机具,他不惜重金,先后购买第一代解放牌汽车,东方红拖拉机等,花销近百万元。 


“这里每个老物件都是一个鲜活的‘生命’,都是可以隔空对话的‘朋友’。它们来自民间,属于民间,我愿意把它们永久地保存起来、传承下去!”沈四辈说。经过几年的发展和充实,他先后投资近500万元,民俗馆初具规模,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,青砖黛瓦,古朴厚重,青石台阶,浑然天成,现有藏品一万余件,分为“红色文化、年画、农具、生活用品、军史文化”展厅,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皖北劳动人民生产、生活、风情、习俗等特有的风貌,同时组织民俗演出,让皖北花鼓戏、舞龙、服饰等在民俗馆登台亮相。

建馆以来,他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,接待参观群众近二百万人次,成为人们传统教育的生动“课堂”和寻根的活教材。有人替他算了一笔账,如果他向参观的人每人收一块钱,也收一二百万了,但是沈四辈坚持初衷,不收费。“他这种助力家乡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奉献精神值得尊重和学习。”村干部杨晓梅说。“我在村里生活了几十年,亲眼见证了我们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、一名退役军人,我要利用好民俗展陈馆,提振人民群众的精气神。”沈四辈说,“下一步,我将利用好全国文明村,全国生态文化村、省旅游示范村、民俗馆的金字招牌和退役军人优势,发展民宿、农家乐、观光旅游和军旅拓展等业务内容,既是民俗馆内涵的延伸,又保障民俗馆健康运转。”